二、续“三通”和清“三通”
关于续“三通”。唐杜佑《通典》、宋郑樵《通志》、元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,后人称为“三通”。北宋宋白等已有《续通典》之作,至明则有王圻《续文献通考》行于世。清乾隆时,先后敕修“三通”续作。乾隆十二年(1747)敕修《续文献通考》,以张廷玉等为总裁、齐召南等为纂修,后经纪昀等校订,于乾隆三十二年(1767)成书,凡250卷。其体例大致与《文献通考》相同,只是从郊社、宗庙两门中析出群祀、群庙,合计26门。所记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五朝典制及有关议论,上限接《文献通考》起于宋宁宗嘉定年间,下限迄于明末。这书对王圻《续文献通考》颇多采用,予以改编;而征引丰富,对《文献通考》所未详者亦有所补正。乾隆三十二年,又敕修《续通典》、《续通志》。二书均由嵇璜、刘墉等纂修,纪昀等校订。《续通典》于乾隆四十八年(1783)成书,凡150卷。这书上限起于唐肃宗至德元年,以接《通典》断于天宝之末,下限迄于明末,记中唐、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六朝典制沿革。其体例略仿《通典》,分为9门,而于子目则多改变。《续通志》于乾隆五十年(1785)成书,凡640卷,一如《通志》体例。其纪、传部分,起于唐而终于元,下接清修《明史》,多抄撮旧史而成。略,100卷,所记起于五代而迄于明末,在分目、著录方面有详于《通志·略》的地方,而与《续文献通考》、《续通典》颇多重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