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个人并不自信具有成为建筑评论家的可能,然而我对建筑物的乐于说三道四实非近年伊始。最近我在北京一份在市民中颇为热销的《为您服务报》上开辟了一个专栏,叫《通读长安街》,每周配图点评北京长安街上的一栋(或相关的一组)建筑物,打算一连串地将长安街上的当代建筑加以评议,故号称“通读”;我以为长安街上的当代建筑物实在还都难称“音乐”,所以且把它们当成“翻开之巨书”,或充其量可当成“凝固之诗篇”,直抒我的“读后感”,企盼多少起到些掀建筑评论浪头的作用。
《文汇报》的《笔会》近来很重视对“凝固之音乐”的评介,不过,似乎一时也还是内行评介内行的材料居多,这虽然挺好,却还不足以搅动一池春水,使建筑艺术的评论走出学院的圈子,达于泼辣灵动。其实上海作家中对建筑艺术饶有兴致,并有话可说的人物大有人在,我记得两年前到上海偶遇吴亮,他就不经意地说出了他对上海淮海路店铺时髦装修的印象,道是给人一种“镀金时代”的感觉,那所镀的一层东西,“一撕便可整个剥落下来”,寥寥数句笑谈,颇令我振聋发聩;我想以他的学识见地,哪怕是仍旧漫不经心地通读一下上海的新建筑,那所能引出的效应,也该是强烈的;唯愿像他这样的俊杰有评议“凝固之音乐”的兴致!正是:大家且鼓舞起来,令建筑评论升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