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时代——佛道融合 唐朝皇帝姓李,为神化李姓,以老子后代自居,把道教抬高到皇室宗教的地位。推崇老子的同时,也对庄子大加推崇,诏号《庄子》为《南华真经》。陆德明作《庄子音义》,对旧音义兼收并进行审定。道士成玄英作《庄子疏》,成玄英疏有两个特点:一是对儒教的仁义礼法贬抑,二是以佛注庄。他吸收佛教观念,援引佛教义理解庄,丰富了道教哲学,深化其理论水平。另外,他注重名物训诂、字词考释,为后世的庄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,成玄英的《庄子疏》标志隋唐庄子学的义疏之学达到了巅峰。
宋明时期——庄学儒化 宋代崇尚儒学,这个时期的庄子学呈现出明显的儒学化倾向。宋代著名文人都对庄子进行过评论,如王安石、苏轼、周敦颐、程颐、程颢、朱熹等人,尤以王安石、苏轼的影响最大。宋代学者能突破唐代“疏不破注”的传统,大胆质疑,甚至改经。苏轼怀疑《让王》、《说剑》、《渔父》、《盗跖》四篇非庄子所作。林希逸的《庄子口义》承袭了王安石、苏轼等人以儒道为一的思维模式,常引用儒家经典来证《庄子》,对《庄子》散文的文字、脉络、笔法、意境等亦有深刻的阐释。宋明时期的禅宗更是吸收了庄子的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