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过于强调物与物之间的差别,是因为众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观察世界,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。就好比是盲人摸象,只见部分不见整体,却固执的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。每个人都有局限,因为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有局限,比如说我们只看得见一定距离的东西,只听得见一部分声音,只知道部分真相,这是由于我们先天的局限所决定的。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种局限,就会减少偏听、偏信,就会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世界。
《逍遥游》中,庄周向我们展示了大鹏的境界和小虫的境界,神人、圣人、至人的境界和俗人的境界。在《齐物论》中,无论是寓言还是议论,也处处体现了两种境界对立的见地。有站在道高度的圣人之见地和囿于物之是非利害的众人之见地。下面以表来表示两种见地的比较:
表4-2 《齐物论》中两种对立见地的比较
对两种境界对立见地的辨明有利于理解庄子的审美境界,辨明庄子的审美阶序之高低层次,从而把握庄子的审美思想,译者对篇名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对庄子审美思想的认知。
(二)《齐物论》篇名的英译
表4-3 三个权威英译本关于《齐物论》篇名的英译
有学者认为该篇名的理解是两种读法齐——物论或齐物——论。根据前面齐物之理中对该篇主旨的分析,我认为应该是齐物——论。若把文章只看作是庄子为了使各家之物论齐的话,则失之偏颇,因为以“道”与“物”的差距来衡量,不仅仅百家是非之争的“物论”是齐的,彼此、成毁、利害、喜悲、梦醒、死生、美丑都是“齐”的。而这种“齐”都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所尚未认识到的。局限可能是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,也可能由于人类生理局限的无知,所以他认为“人生若盲”。除了破解人类的“我执”,鼓励人类去追求“道”(真理),庄子在《齐物论》中提及“圣人”处多达6次,“大圣”1次,“至人”1次;跟“天”有关的词有“天籁”、“天府”、“天倪”、“天钧”;跟明亮有关的词有“照之于天”、“莫若以明”、“葆光”、“十日并出”。我们考察“圣人”出现的语境无不是与“众人成心”的种种表现对照提出的,而“天”与“明”一系列词都是与圣人相关联的。这些都可以在《齐物论》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论述,由于篇幅所限,兹不赘述。但这些跟“圣人”相关的思想,也正是众多被注家和译家所忽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