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,是追求崇高。这种追求的集中表现,首先在于对道德理想和价值理性的执著,这已经为不少论者所肯定,并有详细的论证,此处无须赘论。值得指出的是,追求崇高的精神,有两个重要的表现,这就是力主尚贤使能和贵和尚中。选贤举能,是儒家传统,属于“大道之行”。孔子一贯倡导举贤用能。《论语·子路》记载,孔子明确说过“举贤才”。《论语·为政》则记载了孔子的一段名言:“举直错诸枉,则民服;举枉错诸直,则民不服。”此处的“直”指贤才,“枉”指奸佞小人。举荐贤人,贬退小人,则人民拥护;反之,则人民反对。孔子不仅力主举荐、任用贤德之人,而且坚决反对嫉贤妒能,这在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有所反映。据该篇记载,孔子认为鲁国贤人柳下惠没有得到重用,是因为鲁国大夫臧文仲知贤不举,嫉妒贤才。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尚贤思想,认为“辅世长民莫如德”[84]。有德者即是贤人。孟子还说:“贵德而尊士,贤者在位,能者在职,国家闲暇,及是时,明其政刑,虽大国必畏之矣。”[85]这类论述,在《孟子》中还有不少。荀子在孔孟举荐任用贤才思想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出破格任用贤才。他明确提出,如果不能按照礼义办事,即使是王公士大夫的子孙,也必须归入庶人;反之,即使是庶人的子孙,如果能够按照礼义办事,则归之卿相士大夫。“贤能不待次而举,罢不能不待须而废”[86],便是荀子人才观的宣言。秦汉以后,尚贤使能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,成为人才使用方面的主导思想。北宋二程说:“盖有天下者,以知人为难,以亲贤为急”[87],便是这种主导思想的表现。显然,尚贤使能的思想属于一种崇高的、正义的思想。与这种思想相应的,是贵和尚中的思想。孔子主张“和而不同”的文化观,一生追求中道,力倡和谐。他认为,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[88]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[89]。与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相一致,《易传》提出“天下百虑而一致,殊途而同归”的精辟思想,并提出了“太和”亦即最高、最好的和谐状态的思想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古代贵和的思想,往往与尚中相联系。孔子以中为尚,以中为度,固不用说。后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所阐释、所追求的和谐精神和状态,莫不以中为价值尺度。《中庸》说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达到中和状态,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、各得其所。应该说,中庸这个表述,是相当典型、深刻的。在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向中,贵和尚中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,是一种合理的、有序的状态。概而言之,传统文化中尚贤使能和贵和尚中的思想,反映出追求崇高的思想旨趣,为传统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的增长,提供了条件。
相关影视:辣妈正在线观看